云計算:IT技術的新轉折 |
發布時間: 2012/8/2 11:04:56 |
2006年,27歲的谷歌高級工程師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亞向谷歌(Google)董事長兼CEO施密特提出“云計算”的想法時,肯定沒有想到,他的研究可能會影響一個時代經濟的發展以及商業模式的變革。 而在施密特的支持下,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計劃”,并正式提出“云”的概念。 云計算是一個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它利用高速互聯網的傳輸能力,將數據的處理過程從個人計算機或服務器移到互聯網上的計算機集群中----集群中的計算機都是很普通的工業標準服務器,由一個大型的數據處理中心管理著----數據中心按客戶的需要分配計算資源,達到與超級計算機同樣的效果。 “云”,既是對那些網狀分布的計算機的比喻,也指代數據的計算過程被隱匿起來,由服務器按你的需要,從大云中“雕刻”出你所需要的那一朵。 這正是最浪漫不過的比喻。 新的解決方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的很多企業對于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而云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云計算是一種共享IT基礎架構的方法,它可以將巨大的系統池連接起來提供IT服務。云計算讓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更加類似互聯網,通過安全和可擴展的方式,讓計算資源可以像虛擬資源一樣被訪問和共享。 把你的計算機當做接入口,一切都交給互聯網吧。暢想一下,當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不受本地硬件的限制,更小尺寸,更輕重量,卻能進行更強勁處理的移動終端觸手可得。我們完全可以在紙樣輕薄的筆記本上照樣運行最苛刻要求的網絡游戲,也完全可以在手機上通過訪問Photoshop在線來編輯處理剛照出的照片。 更為誘人的是,企業可以以極低的成本投入獲得極高的計算能力,不用再投資購買昂貴的硬件設備,負擔頻繁的保養與升級。 例如,美國的房地產網站Goosipy.com希望建立一個數據庫,計算67萬個家庭在12年間購入沽出房產的的數據,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建議。如果他們自己動手,初步預計,需要花費6個月的時間和數以百萬計的美元。而最后,他們租賃了Amazon.com所提供的“彈性計算機云”服務,通過使用Amazon強大數據分析能力,這個項目的完成僅用了3個星期,費用不到5萬美元——云計算的妙處之一,即是按需分配的計算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大型計算機群的性能。如果你只需使用5%的資源,就只需要付出5%的價格,而不必像以前那樣,為100%的設備買單。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只要你的PC或手機等終端里安裝了一個簡單的操作系統和完整功能的瀏覽器,開機后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你存在“云”中的應用軟件和數據就會同步到終端里。 “云”時代的形成就像100年前人類用電的進程演變,當時的農場和公司逐漸關閉了自己的發電機,轉而從高效的發電廠購買電力。 更重要的是,“云計算”并非是個遙遠的事物:在華為上海公司,幾千名工程師的桌邊沒有了笨重的電腦主機,公司把一部部個人電腦的主機“合并”到了大型服務器上,只要通過顯示器借助一個幾百塊錢的裝置往內部網絡上一連就行,使用功能完全一樣。 巨頭紛紛介入 從某種意義上說,“云”是不是一個新生事物。 自從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PC時代的軟件工業開始互聯網化以來,“云”就始終伴隨左右,像SUN公司的NC(網絡計算機)、微軟的.net戰略、SAAS(軟件即服務)、YouTube、Gmail以及Google的搜索引擎都可以視為“云計算”的早期產品。 由于帶寬的發展及硬件設備價格的大幅降低,谷歌意識到“云”時代真的要到來了,開始其大范圍商業推廣的進程。在谷歌看來,“云”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數據都存在網上,而非終端里;軟件會最終消失,只要你的“云”設備中擁有瀏覽器就可以運行現在的一切;“云”時代的互聯網終端設備將不僅僅是PC:手機、汽車,甚至手表,只要有簡單的操作系統加個瀏覽器就完全可以實現;由于數據都在“云”端,企業的IT管理越來越簡單,企業和個人用戶也不用再擔心病毒、數據丟失等問題。 云計算概念方興未艾,戰場上硝煙已起。其中不乏Google、亞馬遜、IBM與微軟、Sun公司這樣的信息巨頭。盡早進入市場的好處顯而易見:贏得良好的公關形象,吸引學界與業界的關注,通過與學界和自由智庫的磨合發展技術。 更為關鍵的是,云計算被視為將用戶從桌面推向互聯網的一步關鍵棋,在新舊規則交替的緊要關頭,誰贏得了戰場,誰就贏得了規則的制定權。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Amazon與Sun公司何以如此積極地加入這場競爭。Amazon.com在2007年向開發者開放了名為“彈性計算機云”的服務,讓小軟件公司可以按需購買Amazon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Sun公司推出“黑盒子”計劃,該計劃基于云計算理論建立,稱未來的數據中心,不再會被局限在擁擠而悶熱的機房里,而是一個個可移動的集裝箱,企業可以把它移動到包括“郊外”在內的各種地方,降低機房的開支。 微軟和Google是這場角逐里最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從Gmail開始,Google一直試圖通過以互聯網提供給用戶計算能力與服務,顛覆微軟締造的“桌面為王”的時代,挑戰微軟的權威。Google以開源的姿態推廣它的云計算平臺,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得到這個平臺的代碼并修改它。這被視作推廣云計算方式的有利手段。 施密特更是樂觀地表示,他相信,“90%計算任務都能夠通過云計算技術完成”。面對Google的挑戰,微軟試圖以Windows Live為基礎,聯結起數以億計的Windows用戶,并向他們提供云計算,在線存儲是微軟邁出的關鍵一步,比爾·蓋茨在2007年夏天說:“當你想到存儲,就會想到Windows Live。” 藍色巨人IBM也樂此不疲地參與了進來:合資與Google建立數據中心,支持向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馬里蘭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6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者提供資金與設備,推動云計算的研究,并在2007年8月高調推出Blue Cloud 藍云計劃。IBM高性能解決方案副總裁Willy Chiu透露,“云計算將是IBM接下來的一個重點業務”。目前已經部署200多名研發人員在這項業務的研究上。 為什么不呢?IBM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用服務器、存儲、管理軟件,樣樣具備。 而戴爾也在2007年3月成立了新業務部—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部門,它推出的第一項服務就是云計算解決方案。 如此多的廠商搶占云計算灘頭也標志著未來IT領域進入了多“云”的天氣,谷歌的夢想是“整合全球信息”,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所有可以數字化的,不同語言、不同格式、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后,通過一個簡單的“插頭”提供給用戶。 “云計算”這樣一個新型的數據中心模式的出現,使谷歌無限接近夢想:所有終端設備都變成插頭,數據的存儲和運算能力都交給谷歌來做。 多城市啟動云計算 2008年2月1日,IBM宣布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第一個云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該中心將為中國新興軟件公司提供接入一個虛擬計算環境的能力,從而鼎力支持其開發活動。IBM與無錫市政府聯合宣稱,這將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商業運營的云計算中心。 無錫云計算中心采用IBM的“藍云”技術,“藍云”是一系列基于開放標準和開源軟件的云計算產品,能夠把計算機連接起來提供如:Mashups、開放協作、社會網絡和移動商務等Web2.0應用。 2010年8月,上海市啟動“云海計劃”, 打造云計算產業鏈。 上海推進云計算產業的發展重點為五大方面:一、突破虛擬化核心技術。二、研發云計算管理平臺。上海市力爭在三年內實現上海云計算產業基地總產值達50億元人民幣,五年內實現80億元人民幣,培養1-2家年銷售額超10億元以上的云計算企業,引進2-3家銷售額超5億的云計算企業,在基地內初步形成有影響力的云計算產業鏈雛形,并建成具有國際品牌效應和輻射力的上海云計算產業基地。 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正式發布的《上海推進云計算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披露,上海推進云計算產業的發展重點為五大方面:一、突破虛擬化核心技術。二、研發云計算管理平臺。三、建設云計算基礎設施。四、鼓勵云計算行業應用。五、構建云計算安全環境。國內部分省市和大型企業已開始關注云計算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云計算產業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多種技術路線和標準共存,尚未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分工,大規模商業應用模式仍未形成。上海此時率先發力云計算產業,占據云計算技術與服務的產業鏈高端,將對上海的產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并期望再造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 甲骨文和戴爾將利用各自世界級的云計算技術和解決方案與上海數據港聯合研發、建設、推廣云計算服務,共同打造上海云計算產業基地,為廣大中小企業、政府、醫療衛生和教育用戶提供世界級的安全、可靠、成本優惠、便捷的云計算服務。 上海市云計算產業基地不僅誕生了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云計算數據中心,更是創造了其他多項“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個、和第二個客戶定制的互聯網數據中心、中國綠色節能數據中心的最新節能指標記錄、中國最高密度的數據中心等。 而坐落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元云軟件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于“云計算”軟件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該公司為濱海高新區中小企業免費提供企業軟件服務,通過“云計算”這一強大網絡技術服務平臺,助力IT服務產業快速提升緊跟世界IT服務的技術步伐。 不過,大批服務器聚集在一起,十分耗電,并且產生了許多熱量,怎樣處理這些難題,是個問題。上海或將借鑒谷歌等國外大型云計算公司的經驗,在一些具有“冷資源”的地方建設數據中心,現正在全國各地尋找一些具有豐富電力資源,或者制冷成本較低的地方建設數據中心---正考慮在江蘇南通建設一個數據中心。南通有一個很大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些液化天然氣由海外的油輪運進來,在南通轉化為氣體。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棄的冷能,這些正是數據中心冷卻服務器十分需要的。 與此同時,電力資源豐富的內蒙古也被上海看中。內蒙古一些地方將煤炭發電后往外輸出,中間損耗十分巨大,但是如果將數據中心建在當地,直接利用當地豐富的電能,而將光纖信號輸出,那么光纖的損耗是十分小的。云計算的最終目的是降低運算的成本,采用這些方式將會很大程度上降低云計算中心的運營成本。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