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海量信息:運營商云計算的契機和挑戰 |
發布時間: 2012/8/2 11:31:54 |
網絡發展到今天,特別是由于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已經從通信手段變成了支撐整個社會運作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作為一種能夠有效減少企業投資成本和提升IT靈活性的技術手段,云計算這種圍繞IT基礎架構而設計企業共享資源池的發展思路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所接受。
在電信行業,運營商為實現全國基站系統集中化管理,將每個基站作為單一終端并采用“云”的方式,以省為單位對基站資源、運行狀況等進行集中化的監測與管理正是對云計算的一種踐行,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特性——海量計算,未來電信運營商的業務基地要想實現全面支撐,都需要借助“云”的力量。 就云計算本身而言,其服務的提供與是否屬于運營商并無必然聯系,但對于運營商而言,他們擁有信息承載和傳輸的網絡以及廣大的電信直接客戶,在提供云計算方面,顯然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運營商云計算戰略部署 中國移動的云計算計劃是以“大云”為基礎的,圍繞“大云”,中國移動研究院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云計算的研發,“大云”的規模也是逐步做大。今年5月21日,中國移動“大云(BigCloud)”1.0計劃發布。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表示,通過云計算研發成果,將可以從勞力密集社會逐步轉移到智力密集、服務密集的社會。中國移動為“大云”搭建的基礎架構主要以x86架構的PC服務器為主,更高的性價比優勢使得中國移動的部署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中國移動已經建成1000臺服務器、5000個CPU Core、3000TB存儲規模的“大云”試驗室,“大云”的一些技術和應用,也正在中國移動內部的上海、江蘇、天津、四川等分公司進行落地試點。 中國聯通以IDC業務為突破,建設“互聯云”項目。2009年下半年起,中國聯通IDC開始建設“互聯云”項目,全項目按照全球云、云聯云、互聯云的架構層次劃分。中國聯通的“互聯云”概念是在網絡的最高層,通過相關的軟件和協議,實現不同云之間的互聯,從而集成系統中的硬件、軟件、網絡、應用和服務的綜合性平臺。 中國電信今年也已啟動星云計劃,目前在四個城市已開展云計算現場實驗。終端上,中國電信推出的“e云手機“可使用戶無需升級客戶端,即可遠程實時更新應用于服務,這項技術減少了應用開發的適配復雜性,使得云客戶端一次開發,多種應用將自動適配。同時中國電信將云計算理念引入統一通信,實現了IT和CT的融合,“云+管+終端”的模式簡化了網絡架構,提升了運營效率。在日常運營中,中國電信還引入了”按需付費“這一云計算商業模式的精髓,用戶只需要支付少量的租賃費即可享受統一通信服務。 契機和挑戰 依托云計算,電信運營商可以借勢發力解決兩類問題:對內,進行業務系統IT資源整合,建立統一的業務系統IT支撐平臺,以提升內部IT資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同時降低業務的提供成本,以更好的成本結構應對互聯網公司的競爭;對外,通過云計算構建Telecom 2.0商業模式的基礎技術平臺,即未來信息化和數字化社會的基礎網絡平臺,提供公用IT服務,使得電信運營商能夠利用通信和互聯網,提升傳統電信經濟的效率。 但對于提供云服務來說,計費的一個重大挑戰是移動性。今天在那些銷售移動服務的通信服務提供商眼里,通信服務是一項獨立的銷售門類。然而由于移動性以及一些其它潛在的服務與云服務相關,連通性將為行業帶來定價和計費方面的挑戰。 而對于云計算而言,隱藏在云端的大量的服務提供者需要大量的信息溝通交流,但現有電信網絡架構還缺乏對多維度交互式信息的傳輸承載和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云端的服務器數量多達百萬,難以集中在某一物理區域的時候,就需要一種把這些云計算服務的節點有效連接起來的網絡結構模型。因此必須對現有網絡的進行云計算的適應性改造,而這種結構化改造可能是巨大的。 同時,云計算作為一種全新的業務發展模式,還存在業務風險和IT系統本身的相關風險。比如在IT系統發生問題后,需要找到相關工具獲取數據并有效解決,但這種方式已經較從前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Gartner預測,2010年全球云服務收入預計將達683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16.6%,而該行業預計到2014年的收入將達到1488億美元,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云計算在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也會深遠地影響到企業的管理,國內運營商應該借助云計算帶來的契機,創新運營模式,提高服務效率,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全業務運營做好準備。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