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近之:九大特征衡量云計算的成熟度 |
發布時間: 2012/7/31 10:09:36 |
12月29日消息,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總經理朱近之今天發表文章“返璞歸真——求云之本性,赴云之實踐”。她認為目前云計算還處于發展階段,可能遭到混淆和誤讀。她呼吁用戶認真思考云計算的意義和本質,避免對云計算本身的懷疑,從而影響云計算產業鏈的發展。朱近之提出了云計算應具備的九大特征,涵蓋了基礎架構 (IaaS)、平臺 (PaaS) 和軟件層面 (SaaS)。 以下為全文:返璞歸真——求云之本性,赴云之實踐 在過去的三年半里,我們身處對于云計算的摸索及實踐的螺旋式發展中,與廣大中國的本土客戶與合作伙伴共同為擴大云計算的實際應用范圍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云計算在中國的快速升溫,同時公眾逐步認同云計算理念。這一點筆者和筆者所在的IBM大中華區的云計算團隊都感受頗深。在政府的創新實踐領導,技術提供商、以及行業先行者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云計算在IT市場上異軍突起, 上升為本年度最具戰略意義的IT理念。 回想2007年8月,筆者回國帶領團隊開始著手在中國建立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時,在百度中搜索“云計算”這一詞匯,只能找到不超過40個的搜索結果。三年半之后的今天,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3860萬。在萬眾矚目之下,市場分析師和權威媒體已經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絕大多數公司將采納云計算。今天,認識并應用云計算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把握市場脈搏的必修課。 從古至今,任何熱門話題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混淆和誤解。如今,當一些新的IT服務以云計算的形式被提供出來的同時,也有另一些舊的產品被貼上“云計算”的標簽重新包裝,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推向市場。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大家缺乏對云計算的統一認識和深刻理解,認為使用了某個云計算相關的技術就是實現了云計算,卻并未再進一步延伸至云計算的更深層次,忽視了云計算更高的價值,云計算在業務模式上的創新優勢并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另一方面,云計算尚處于發展階段,市場上還存在很多空白地帶,在這些地帶缺乏現成的可借鑒的經驗之道可依據,于是出現了很多發揮的空間。 于是,疑問聲迭起:言必稱“云”、萬事皆“云”的時代,云計算的意義何在?若是用戶之前已在使用所謂的“云”,那么今天的云計算又能帶來什么新價值?使用云和不使用云有什么區別嗎?在這種混亂狀況下,原本對云計算抱有高度期望的用戶感到迷茫和困惑,對云計算本身產生了懷疑,云計算產業鏈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是否到時候用一種“返璞歸真”的態度,回頭審視“云”的本質,重新思考發展云計算的本意了?不僅僅是純技術愛好者,人類都在不停地追尋這樣的真理:如何從所有這些先進的技術中獲得切實的利益?如何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價值,更加便捷? 就像盲人摸象一般,觸手可及的事物往往會影響人們的觀點和意見。對于云計算這種革命性的理念,我們需要的是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絕不能只停留在我們今天已然擁有或者目前能接觸到的。只有這樣,云計算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成為2007年至2010年——這個代表IT與業務融合的重要時期的標志。 IBM從七年前已經在硅谷開始運行內部云,為我們全球十余萬名員工提供服務,幫助IBM不同區域的員工有同等機會獲得世界級的IT資源,來為IBM全球的客戶及時提供企業級的產品和服務。IBM也與谷歌等合作伙伴以及包括筆者母校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等知名高校展開合作。基于這些寶貴經驗之上, 筆者與IBM大中華區的云計算團隊開始實施藍云計劃, 目標很簡單,就是要把內部云擴展到公眾領域。加上合作伙伴的優勢,IBM以此更快更廣泛地提供應用,并更好地實現資源利用。 在過去的三年半中,從政府服務、電子商務、下一代IDC,到高等教育、高性能計算、金融服務、 醫療和分銷領域,IBM大中華區云計算團隊已經在主要領域成功地驗證了云計算, 落實了數多的成功案例。身處于新的云環境之內, IBM的云客戶已清晰地體會到云的效益,深刻感受到從資源優化到新的商業模式的轉變。毫無疑問,同所有重大變革一樣,驗證“云”的優勢需要時間,需要接受時間和實踐的驗證。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到“云”被普遍接受、云計算應用與技能得到更廣泛的推廣。 IBM相信,云計算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它使各個組織真正實現業務需求和IT供應的整合,同時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我們視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為樞紐:云計算中心與IBM當地的合作伙伴和客戶共同促進基于云計算平臺的自主創新,使中國的創新能力,尤其是IT軟實力上的創新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現在,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作為一個云的專業團隊,將所有的經歷投入到云的具體項目上去。基于長達七年的云開發經驗和三年半的云實踐市場經驗,我們認為云計算應具備如下九大特征,涵蓋了基礎架構 (IaaS)、平臺 (PaaS) 和軟件層面 (SaaS)。 1. IT能力以服務形式提供——服務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分離(針對公共云,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企業;針對私有云,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部門),使用者無需擁有IT資產 2. 網絡化訪問——采用分布式架構,用戶通過網絡訪問服務(現有大量集中式架構的IT服務和應用,如桌面應用) 3. 用戶自助服務——服務使用者只需具備基本的IT常識,經過業務培訓就可使用服務,無需經過專業的IT培訓(現有IT用戶需要經過專業的IT培訓和認證),自助服務的內容包括服務的申請/訂購、使用、管理、注銷等 4. 提供開放的服務訪問和管理接口——云服務提供標準化的接口供其他服務調用,方便服務開發者基于開放接口開發構建新服務(現有大量的IT服務并不提供集成接口,需要大量的二次開發) 5. 持續的服務更新與孵化——云計算提供的各種服務能力可隨使用者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演化,并孵化出新的能力,同時,這種改變可做到向下兼容,即保證原有使用者的持續使用(現有的軟件的使用模式缺乏這種持續更新的能力) 6. 資源聚合成池——服務的提供由一組資源支撐,資源組中的任何一個物理資源對于服務來講應該是抽象的、可替換的(現有IT服務的部署與物理資源綁定);同一份資源被不同的客戶或服務共享,而非隔離的、孤立的(現有IT服務的運行模式多為豎井式,物理隔離) 7. 自動化管理與快速交付——有效降低服務的運維成本,平均每百臺服務器所需的運維人員數量應小于1個(現有IT服務管理模式下,每百臺服務器運維人員數量大于5人);對于服務使用者的服務申請快速響應,響應時間應在分鐘級(現有IT服務模式下,服務交付時間多為天級) 8. 彈性擴展——服務使用的資源規模可隨業務量動態擴展,這種擴展對服務使用者和提供者是透明的,擴展過程中服務不會中斷,且會保證服務質量(現有IT服務的擴展缺乏彈性,且多會影響服務質量) 9. 資源使用計量——與資源共享相關,在共享的基礎上,服務提供者可通過計量去判定每個服務的實際資源消耗,用于成本核算或計費(現有IT服務管理模式下,缺乏對資源使用的計量) 在以上9個特征中,前5點是關于云的使用模式,而后4點是關于管理模式。把這些特性作為衡量IT服務云計算成熟度的指標,我們就可以定量地去評價一個具體的IT服務是否是一個云計算的實例。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認為如果一項服務具備了超過以上所包含的七項特性,就可以認為該服務是一個典型的云計算的應用案例。之所以這樣評價,是因為每項指標都體現了一部分云計算的價值,我們不能“為做云而做云”,而是需要通過云帶來價值。通過以上指標的衡量方法就可以很容易的判斷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下,我們從云中所獲得的價值有多大。如果不制定這樣一個指標,我們便失去了一個很好的“試云石”,很容易陷入到“為做云而做云”的怪圈中去,喪失了價值,也就喪失了云最初的動機。 只有當我們清楚地確定一個概念以及明確對此的期望時,這個概念才能真正被大家廣泛認可,并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而真正發揮其潛力來造福我們的社會。因此,IBM云計算中心希望以這九個特征為指引,判斷行云之路是否走對方向,切實地符合政府與企業在本土發展云計算的初衷。返璞歸真,求云之本性,赴云之實踐。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